必要性:
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举措,也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。
通过系统性的节能减排和绿色能源替代,优化能源结构,保障能源安全,提升资源效率,降低区域碳排放和用能成本;
提升产业竞争力,培育新质生产力和绿色新动能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“脱钩“,攻破国际上日益严格的碳关税等贸易壁垒。



政策背景:
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、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6月联合印发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明确了重点任务、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方式;
江苏、山东、广东、贵州等地方也纷纷出台支持政策,包括提供土地、税收、资金、人才、技术等方面;
零碳园区建设已从概念探索和局部试点阶段,逐步进入示范推广和规模化建设的阶段,策驱动下,零碳园区建设将在全国更大范围内铺开。
技术路线、实施路径:
能源系统低碳化—可再生能源+储能、灵活性资源,微电网、虚拟电厂
能效管理全面化—节能技术、生产工艺、能耗管理
资源利用循环化—水处理、固废循环利用,余热、余压利用
能碳管理智能化--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绿电交易、碳交易,低碳服务

未来图景:
未来的零碳园区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,而是一个融合了先进能源技术、数字智能技术和绿色低碳理念的复杂生态系统。它既是繁荣的生产效率高地,也是兴旺的宜居宜业之地,更是培育绿色产业链和竞争力、应对硬实力建设和全球气候变化和的重要基石。

我们的技术储备、优势:
多年新能源发电、储能、热交换、微电网、综合能源管理技术经验和资源;
储能、可调节负荷等灵活性资源控制技术;
多能流能管平台多元协调优化控制策略;
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现货交易策略;
深耕新能源电力领域十余年,高校科研、大型电力、新能源企业履历;
浙大、哈工大、华北电力博士团队,电力系统、控制工程、储能技术、能源经济与环境、电力市场、碳市场、电价等方向的研究;
中国电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,IEEE PES储能技术委员会(中国)储能系统与装备分委会理事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专业委员会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专委会委员。